俏妈和蒙妈同住一栋楼,都是全职妈妈,两人孩子同岁,今年都快5岁了,男孩。
俏妈带孩子看起来很轻松,领着孩子在小区里玩,话也不多,那孩子在她手里,不吵不闹,她好像从从容容地就把孩子带大了。
蒙妈就不同了。孩子向东跑,她说不行,孩子趟雨水,她在后面说着:轻一点,溅到短裤了!晚上让孩子回家,她唠叨着:几点啦,还不回去。走吧!孩子没听见一般,蒙妈急了,开数:一、二、三。孩子不为所动,急得蒙妈拉起来就走。
再看俏妈,晚上8点了,该带孩子回家了,蒙妈笑着冲孩子伸出手,做了个“8”的动作。表示8点了,该回去了。孩子不开心的样子撅了下嘴,蒙妈又有力地重复了一个“8”字。孩子不得已,跟在妈妈的身后回家了。
两个妈妈带孩子方法的优劣显而易见。蒙妈劣在唠叨,就是话太多。俏妈优在话少,常常使用了“肢体语言”表达要说的话。
肢体语言,也叫“身体语言”。是指通过头、眼、颈、手、肘、臂、等人体部位的协调活动来传达人物的思想,以表情达意的一种沟通方式。
语言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。肢体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。在我们日常的交流中占有很大的比例。
育儿中,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呢。
1.肢体语言可以协助有声语言,让幼儿更好地理解有声语言。
幼儿的词汇量有限。成年人要把比较复杂的句子讲给孩子,双方沟通会有困难。如果用肢体语言配合,就可以和幼儿更好地进行有效沟通了。
比如,给宝宝讲古诗《登鹳雀楼》的最后一句“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。宝宝说,什么叫“欲穷千里目 ?我就夸张地把眼睛睁得大大的,还用手做了一个搭凉棚的动作。他也学着把眼睛睁得大大的,也搭了个凉棚。又问:什么叫“更上一层楼”?我就领着他上了一层楼梯。告诉他,就是“站得高,看得远”啊。
后来每读到背到这首诗的这两句,宝宝都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,用手搭个凉棚,还会跳上沙发说着“更上一层楼”。最后还要加上释义:站得高,看得远。三、四岁的孩子,能把《登鹳雀楼》理解到这个程度,真是很不错了。
这里肢体语言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如果只用有声语言去讲解,幼儿基本听不懂诗歌的意境,就算用再通俗的词汇解释,他也很难理解。用了几个肢体语言帮了大忙。眼睛,可以“眯起”,可以“怒视”等等,我在这里用了“睁大”,睁大了用力看,才能看得远。腿,用了“迈”上,迈上去了,站得高了,也才能实现看得远的目的。
在教孩子古诗文时,尤其可以用肢体语言配合理解难懂的有声语言的解释。效果事半功倍。
2.肢体语言可以表达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感情和态度
比如,一天,在小区里,邻居奶奶拿着糖果要给孩子吃,我和那奶奶不太熟悉。我不想让孩子吃 ,一是不愿意孩子随便接受不熟悉的人给的食品。二是不想让他吃糖怕伤牙齿。我说,不要不要。老奶奶并不理解我的意思,还是往孩子手里塞。
这时我就对着孩子摇了摇头,孩子明白了我的意思,可是又难以抵抗红色水果糖的诱惑。小眼睛还是望着那块糖。那个老奶奶又热情地递了过来。这时,我看摇头效果不行了,就又做了一个动作,将拉着他的手,用力握了两下,还又一次慢而有力地摇了摇头。孩子终于没有伸手去接那块糖。
这个过程中,我的想法是不便直接讲出来的,因为在我国传统观念中,给小孩糖吃,绝对是“爱”的表示,拒绝接受糖果,是很没有礼数的表现。让对方特别没有面子。可是有了肢体语言,这些话我就不用直白地说出来了。孩子懂得和理解了我的肢体语言,配合我拒绝了对方的糖果。
我的态度很明确地通过我两个肢体语言表达了出来。一个是头部动作“摇头”,另一个是手部动作“用力握了一下”。那态度就是“不要接受”。
试想,如果没有使用肢体语言,这件事我要讲多少道理给孩子和那位奶奶。没有5分钟一定说不清楚。使用了肢体语言,两个动作就搞懂了。
3.肢体语言直观形象,更受孩子喜爱,更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
我给孩子讲故事,肢体语言是我常用的工具。
为了记录育儿的难忘时光,我曾经做了个讲故事的公众号。写这篇文章为了找素材,我又听了我和孩子一起录制的一些故事。
听到孩子开怀的大笑的时候,让我想起那就是我在运用肢体语言呢。比如,讲小企鹅,当时宝宝还没有见过企鹅,我就找来照片让孩子看,还学着企鹅特定的走路姿势,小碎步的左右摇摆。宝贝也会学着这个姿势和动作。我们两个在房间里摆来摆去的,空气里都弥漫着快乐。这样讲故事,宝宝听完了还要听,问题一个接一个的。这是什么,就是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呀。
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,形象思维是儿童思维形式的主要基本特点。其表达的手段就是动作、图像和图形等等。
孩子更爱听带有肢体语言的故事,是因为除去漂亮的图形和好听的声音之外,还有更多的动作吸引着他,这样讲故事的方式适合他们的年龄,适合他们的认知方式。自然就引发了孩子心底的求职欲望,引起了他们进一步探知的兴趣和好奇心。学习的效果自然会非常好。
那么,在育儿实践中,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肢体语言达到我们的目的呢?
1.可以拍拍孩子的肩膀
5岁的小乐要去参加区里组织的轮滑比赛了。练习的时候,他是最棒的一个。教练说,他是最有希望拿名次的小选手了。可是,就在比赛的前一天晚上,他说爸爸我不想去了。爸爸知道,小乐是内心太紧张了,担心拿不到名次。爸爸了解儿子,就故意说,那好吧,儿子不想去,咱明天就不去了。小乐笑了。训练了那么久,怎么可能不去呢?
第二天早上,爸爸送他到集合地点,临走的时候,爸爸弯下腰没有说话,一脸的庄重,只是在儿子的肩膀上很有仪式感的用力拍了两下。小乐也没有说话,他望着爸爸的眼睛,抿着嘴笑了。
此刻的爸爸没有说话吗?说了,他使用的是“肢体语言”,他拍的那两下,包含的语义太多了,可以是:儿子你能行。也可以是:加油。还可以是:放心比赛吧,爸爸在这里等你。也许还是:输赢不重要,参赛就好。等等等等。小乐抿着嘴笑了,说明他完全理解了爸爸的意思。多有效的沟通啊。这里边还有爸爸“庄重的”表情,小乐“抿着嘴的笑”,都是在运用肢体语言,都表达了特定环境的特定意思。
简单的“拍”了两下,胜于千言万语,这就是肢体语言的力量。
2.运用各种表情表达你的情绪和感情
其实,育儿中,大家自觉不自觉地早就普遍地运用了。奶奶看着孙子那一脸的笑容,不就是告诉他:孩子,奶奶爱你。孩子穿着鞋跳上了床,妈妈那满脸的怒容,不就是说:再不下来,小屁股就要遭殃啦!
不管是笑容还是怒容,孩子都心领神会,家长们继续使用就是了。
3.可以抚摸他的头
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,自从胎教开始,对儿童身体的抚摸就会产生诸多的作用,在孩子出生之后以及整个儿童期,抚摸同样重要的。
比如,孩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打架了。原因是别的小朋友拆了他费力搭建的积木房子。两个人打了起来。可是老师没问原委,粗暴地各打五十大板,严厉批评了孩子,接孩子的时候,老师还生气地告了状。
回家后,如果家长也火冒三丈,大吼大叫,暴跳如雷,那孩子稚嫩的心灵,会受到巨大的刺激和伤害。这时,家长尽可以把孩子拉到身边,轻轻地抚摸着他的头,什么都不要说,只是轻轻地抚摸,让孩子平静下来,再平静下来。事后孩子就会把事情经过告诉家长,家长了解了起因,再帮助孩子,告诉他以后怎样处理这类事情。孩子的心情就会好很多。
4.击掌
我家宝宝在入园时也是哭了几天的。后来,他答应不再哭闹了。我说,说话算数?他说,算数。那我们击掌为誓怎么样?宝宝爽快地答应了。自从击掌以后,他上幼儿园真的不再哭闹了。
自己穿衣服问题,最后也是用这个方式解决的。这个事情反复比较大。孩子已经会穿衣服了,就是不愿意自己穿,找各种理由不穿,肚子疼啊、累啊、会穿反啊。全家都着急。
就在某一天,我们一起看了一个段儿童动画片,小熊妈妈让小熊打扫房间,他们击掌为誓,小熊保证打扫干净。我很受启发,说,你看小熊都会自己打扫房间了,你连衣服都不会自己穿。宝宝说,谁说我不会?我会的。我说,那咱们也击掌?宝宝说,好。我又说,小熊和妈妈击掌为誓,那就像个誓言,就是说我一定做到,不是拍着玩的。你行吗?爸爸说,行!
于是,我们叫来了爸爸妈妈,见证了我们的击掌。
真的,从击掌开始,宝宝就自己穿衣服了。
击掌这个肢体语言,带有一定程度的“仪式感”,需要两个人的肢体互动,一方是见证方,一方是行动方。如果一方的行动需要另一方的见证,那么行动的一方就会更加积极主动。
所以,育儿中它更有效果。家长可以经常使用。
除了以上几种肢体语言,还有许多,伸大拇指、点头、握拳、皱眉等等。
肢体语言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,它可以配合有声语言使用,也可以单独使用,表达独立的情感和态度;它避免了育儿中无休止的唠叨,深受孩子们喜爱;它直观生动,可以让呆板的知识变得立体形象。
在育儿中,运用肢体语言,让它发挥更大的效力吧。
我是宁老师,资深教育人。探讨育儿真谛,一起吧!
假如文章对你有些帮助,请 点个赞,请关注我,谢谢。
@育儿 @青云计划 @陪宝宝写日记 @微
(今完)